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海商法 > 共同海损 > 共同海损分摊金额标准是多少

共同海损分摊金额标准是多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5 18:49:50 人浏览

导读:

共同海损分摊保护了受益方们的共同利益,而且规定计算方法有利于防止一些矛盾的产生。想必大家也很好奇关于共同海损分摊金额标准是多少的知识吧,接下来将由法律快车小编带着我们一起看下文吧,欢迎大家阅读。

  共同海损分摊保护了受益方们的共同利益,而且规定计算方法有利于防止一些矛盾的产生。想必大家也很好奇关于共同海损分摊金额标准是多少的知识吧,接下来将由法律快车小编带着我们一起看下文吧,欢迎大家阅读。

  一、共同海损分摊金额标准是多少

  分摊计算是按照三种不同类型计算,可分为船舶、货物、运费三个大类进行分类计算。

  1、船舶分摊价值

  船舶分摊价值是指可以参加共同海损分摊的船舶价值。该分摊价值有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船舶在航程终止时的实际净值,加上共同海损损失金额;第二种计算方法是船舶航程终止地的完好价值,减去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金额。例如:

  某船在目的港的实际净值为140万元,运输途中该船舶遭受了25万元的海损,其中5万元属于单独海损。此时船舶的分摊价值该如何计算?

  按第一种计算方法该船舶分摊价值为:140万+20万=160万(元)

  按第二种计算方法该船舶分摊价值为:140万+25万-5万=160万(元)

  2、货物分摊价值

  货物分摊价值是指可以参加共同海损分摊的货物的价值。该分摊价值的计算方式为:按照货物装船时的价值加保险费加运费,扣减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金额和由承运人承担风险的运费。例如:

  某船装载10000吨矿石,途中遭遇强海浪的侵袭,海水浸入货仓,致使1000吨矿石受损,为共同安全又抛弃了500吨矿石以减轻船载,卸货时每吨矿石价值5000元,其中包括保险费50元和运费100元,此时应如何计算货物的分摊价值?

  按上面介绍的规则该货物分摊价值为:

  货物装船时的价值加保险费加运费:5000*10000=50000000,

  扣减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金额:1000*5000=5000000,

  再减去由承运人承担风险的运费:100*500=50000,

  3、运费分摊价值

  运费分摊价值是指可以参加共同海损分摊的运费数额。该分摊价值的计算方法为:承运人在航程结束时有权收取的运费,减去共同海损发生后,为取得该项费用而支付的不属于共同海损的营运费用,再加上共同海损损失金额。(运费的分摊价值应以航程结束时所应收取的净运费为标准)例如:

  某船运载货物1000件,航程终止时承运人有权收取每件100元的运费,途中为了共同安全抛弃了200件货物,共同海损发生后,为取得该项运费承运人支付的营运费为每件10元,则运费分摊价值该如何计算?

  按上面介绍的规则该运费分摊价值为:

  承运人在航程结束时有权收取的运费:800*100=80000

  减去共损发生后支付的非共损营运费:800*10=8000

  加上共损损失金额:(100-10)*200=18000

  最后运费分摊价值为:80000-8000+18000=90000

  二、哪些条件能够构成共同海损?

  1、涉及的财产必须是海上财产。即船舶、船舶所载的货物或其他财产。

  2、涉及财产不须处于实际危险之中。即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已经发生。想象的或将要发生的危险不算实际危险。

  3、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是人为的、有意的。

  4、必须是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不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不构成共同海损。

  5、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是合理的。

  6、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是非常性质的、特殊的。

  7、整个共同海损行为必须是成功的,有效果的。如果同一航程中的财产遭受全损,获救价值为零,共同海损的基础就随之消失。

  三、不能列入共同海损的损失

  1、《海商法》第193条第2款规定,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在航程中或者在航程结束后发生的船舶或者货物因迟延所造成的损失,包括船期损失和行市损失以及其他间接损失,均不得列入共同海损。

  2、《海商法》第200条规定,未申报的货物或者谎报的货物,应当参加共同海损分摊;其遭受的特殊牺牲,不得列入共同海损。

  不正当地以低于货物实际价值作为申报价值的,按照实际价值分摊共同海损;在发生共同海损牺牲时,按照申报价值计算牺牲金额。

  当事人也可以将任一版本的理算规则并入提单、租船合同、保险单或其他纠纷解决协议,共同海损的损失范围由该理算规则予以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共同海损分摊金额分摊计算是按照三种不同类型计算,可分为船舶、货物、运费三个大类进行分类计算。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共同海损分摊金额标准是多少的法律知识,欢迎登陆法律快车官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