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海商法 > 海难救助 > 海难救助概述

海难救助概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1-03 23:20:34 人浏览

导读:

一、海难救助的概念海难救助,又称海上救助。从广义上讲,救助人在任何水域对遇险的船舶、货物、人命等的救助都构成海难救助,但是,由于对人的救助是国际法规定的义务,在不严重危及船舶和船上人员安全的情况下,任何船舶都有救助人命的义务,救助人命不产生救助报

  一、海难救助的概念

  海难救助,又称海上救助。从广义上讲,救助人在任何水域对遇险的船舶、货物、人命等的救助都构成海难救助,但是,由于对人的救助是国际法规定的义务,在不严重危及船舶和船上人员安全的情况下 ,任何船舶都有救助人命的义务 ,救助人命不产生救助报酬请求权,只是在救助船舶和其他财产的同时救助了人命,人命救助人才有权分享救助报酬中的合理份额。我国《海商法》第171条规定 ,海难救助适用于“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对遇险的船舶和其他财产进行的救助。”

  海难救助是海商法中一项古老而特有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9世纪的《罗得法》中就有支付救助报酬的类似规定。确立海难救助制度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对遇险的船舶及其财产进行救助。

  海难救助最初始于纯救助,以后发展成合同救助。在各种合同格式中 ,最为典型 、应用最广的是英国劳合社的劳式标准救助合同格式,我国海事仲载委员会也制订了类似的救助合同格式。除去纯救助和合同救助外,在传统海商法中,还有一种按救助人所使用的设备、人力和时间计付报酬的救助方式,称为雇佣救助或实际费用救助,但现代海商法已将其划归海上服务项目之中。

  二、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

  根据我国《海商法》的有关规定,有效的海难救助行为的成立,或称救助报酬请求权的成立,须符合以下五个条件:

  (1)救助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海上风险远远大于陆上的特点,是海难救助制度得以确立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海商法》要求救助人救助被救物的行为必须发生在海上或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2)被救物必须是法律所认可的救助标的。 我国《海商法》所认可的被救物是船舶和其他财产 。其中船舶是指海商法第3条所称的船舶和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任何 其他非用于军事的 或者政府公务的船艇。 即救助船与被救助船之一必须是我国《海商法》第3条所称的船舶,而另一船只可以是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内河船、内湖船及20总吨位以下的小船。

  (3)被救物必须遭遇海上危险。 海上危险的存在是救助行为得以产生的前提 , 船舶或其他财产只有面临可造成损失的真空存在的危险,才有救助的必要。

  (4)救助必须是自愿的行为。 自愿原则是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之一。这里所指的自愿是双方的,即救助方提供救助服务的自愿被救助方接受救助服务的自愿。对救助方而言,自愿是指其在法律上和职责上对遇险的海上财产无救助义务,救助成功了,有权获得救助报酬,不救助亦不承担任何责任。

  (5)救助必须有效果。 有效果是指遇险船舶或其他财产全部或部分得救。如果有救助事实,但无救助效果,不得请求救助报酬,海难救助也就不能成立。这就是国际公约和各国海商法都普遍接受的海难救助的一项重要原则――“无效果,无报酬”原则。

  为了防止和减少海洋环境污染的发生,鼓励救助人救助可能或已经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或船上货物,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增加了“特别补偿条款” ,规定救助人救助财产无效果 ,无权获得救助报酬,但如果救助人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危险的船舶或船上货物进行了救助,仍可获得一定的特别补偿。

  根据我国《海商法》第179条的规定 ,在其他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的情况下,救助未取得效果的,仍可获得救助款项。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